温氏股份,被猪吃亏130亿?

来源:未知   作者:不详   发布时间:2023-01-13 09:18   点击:962次
摘要:温氏股份可根据其采购价格适当对饲料配方作出调整,以控制养殖成本,因此玉米、小麦及高粱占饲料原料成本总额的比例在不同年度间会出现波动。曾被称为A股“猪茅”的温氏股份,
温氏股份,被猪吃亏130亿?

资本已经征服了星辰大海,甚至计划用人造子宫来解决生育率问题,但面对农林牧渔行业仍深感无力。

这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不确定性。

农林牧渔因其行业特点,导致农业行业产品数量质量核查难、渠道监控难、成本核算难,往往成为最有故事性的板块,以及造假的重灾区。

此外,农业行业还具有周期性。

其中以生猪养殖业的周期最为明显,最近一次猪周期,从2018年6月因非洲猪瘟开始,在猪肉价格经历了跌宕起伏后,2021年进入这轮周期的下半场。

几乎没有一家养猪公司能轻松度过猪肉市场低迷期,有的公司挺过了几轮周期却在这轮猪周期中折戟。

曾被称为A股“猪茅”的温氏股份,因其“温氏模式”一度风靡养猪行业,却在这轮猪周期的尾声出现了130多亿元的巨额亏损。

那么,“猪茅”巨亏是如何造成的,温氏模式又是怎么一回事,猪周期对行业的影响有多大,本文将试着一一解答。

01、兴衰皆因模式

1983年,18岁的温鹏程跟随父亲创建了“簕竹鸡场”。经过几年奋斗,鸡场的效益不断提高,规模也越做越大,在小镇上逐渐有了名气,村民纷纷慕名前来购买鸡苗。

后来,村民们渐渐觉得自己单独去一趟县城买饲料、卖鸡太折腾,簕竹规模较大,经常需要去县城,于是就有村民委托簕竹鸡场代购饲料、代为卖鸡。

在帮村民跑腿的过程中,温鹏程看到了商机,与周边农户商议“场户结合、代购代销”的合作形式。于是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的雏形诞生。

温氏父子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,形成了紧密性“公司+农户(或家庭农场)”产业分工合作模式,也就是被业内津津乐道的温氏模式,这一模式也是日后开疆拓土的一把利器。

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即公司负责鸡、猪的品种繁育、种苗生产、饲料生产、技术指导、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及配套体系。

农户则从公司领取鸡苗、猪苗、饲料、疫苗等养殖所需的物资,在自有或租用的土地上按照公司技术和管理标准进行规范饲养,达到出栏标准后,公司回收肉鸡、肉猪统一销售并支付农户委托养殖费。

猪苗、饲料和养殖方法都是公司的,对农户来说,只要建个猪舍,猪苗、饲料、药物公司送上门,不用管销路,只要养大,就能拿到养殖费,几乎没有风险。

遇到市场不好的时期,温氏父子承诺“保价回收”,更是取得了农户们的信任。

凭借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,温氏父子迅速签约了众多农户(到2021年6月底已与4.67万户农户合作),带领公司一路高歌猛进,从一间小小的“簕竹鸡场”逐步蜕变为A股养猪板块的巨头。

曾经的温氏股份风光无限,是创业板市值第一股,更接近现在常说的“猪茅”,如今,这两个头衔已是老黄历,分别易主给了宁德时代和牧原股份,前者是因为时代的发展,“猪茅”保不住则是温氏股份自身出现了问题。

第一,毛利率较低。

自2015年上市以来,温氏股份的营收和净利润一直震荡上行,但整体毛利率低于自繁自育规模化养殖的牧原股份。

温氏股份,被猪吃亏130亿?

2015年温氏股份的毛利率为22%,牧原股份为25%,高出温氏3个点,2016年温氏股份的毛利率为38%,牧原食品为46%,高出温氏8个点。

通过与牧原股份2015-2020年毛利率比较,温氏股份的毛利率较规模化自繁自育模式公司低大约8个点。

这是因为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不具备规模化优势,整体效率不高。

第二,受非洲猪瘟影响严重。

2020年,温氏生猪出栏量接近腰斩,不足1000万头,回到了2013年的水平。官方的解释是受猪瘟影响,减少总体投苗、加大种猪选留以及提升肉猪体重所致。也正是2020年,温氏失去了出栏量猪王的宝座。

温氏股份,被猪吃亏130亿?

可以看到,养殖规模化程度的提升并未消灭猪周期,只是相对于中国的猪周期,这种波动更频繁,但周期幅度较窄,伤害性弱一些。

猪周期无法消亡,生猪养殖企业无论如何都要面对这一问题。

参考文献:

[1]《生猪期货研究报告》华创证券

[2]《生猪系列报告:猪周期与存栏》国海证券

[3]《温氏集团董事长温鹏程的创业之路》乐冬说农业


参考资料

标签: